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与军事家诸葛亮(181一234年),字孔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人。他才华横溢,辅佐刘备建立与魏吴相鼎立的蜀汉政权。如果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一生的写照,那么,窥见他成名成家的秘诀,启迪后学养生,以达真诠,就要算他的《诫子书》了。
《诫子书》全文共84字:"夫君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集·文集》卷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诫子书》言简意赅,明白晓畅,堪称养生与治学史料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全文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为主旨,"明志"是因,"广才""成学"是果。强调养生治学非"淡泊""宁静",就一事无成。
就养生而言,诸葛亮指出:"静以修身",必须"励精"。养生之道贵在励精全神。精满才能气足神旺。而精易损难复,如果"淫慢",致令精枯,泥丸失养,油干火息而光灭。
"俭以养德"务必冶性。性者,神也,神易躁而难静。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身死则性无所寄,性乱则身无所倚。"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由此看来,诸葛亮以自己的真知灼见撰写《诫子书》,告诫有为君子养生修炼,要"励精"、"治性"相辅相成,确道出了养生之真谛。
通过自身修炼,最终目的何在?诸葛亮伟大的一生做了很好的答案。
如果不遵循《诫子书》的劝导,身不修,德不明,又何能"明志"?志不明,又岂能"广才""成学"?如此下去,就会"淫慢""险躁",以致精不能励,性不可治,嗟乎!"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最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军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诸葛亮千秋功德,万世楷模。可是后主刘禅"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刘禅昏昏噩噩,"精衰,气乱,神疲"。最后连"穷庐"也守不住了。公元236年,蜀汉亡于魏,刘禅被俘后甘做阶下四,乐不思蜀,连出笑话,实可悲也!
最后以西江月赞《诫子书》做结:
《诫子书》警世钟,静修身固基础。君子得道明坦途,修身养性勿误。志士自强不息,"励精""冶性"互补。"淫慢""险躁"乃糊涂,"枯落""安守""穷庐"?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