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湖北日报讯(记者文俊、通讯员丘剑山、孙川)日前,湖北省科技创新办公室印发 《加快推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从科技共兴、产业共聚、载体共建、资源共享、生态共筑等方面推出系列举措,旨在建立健全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增强创新引领功能,不断提升区域科创平台支撑力、技术创新策源力、创新生态吸引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力和资源要素保障力,全力将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打造成为原始创新策源地、离岸科创集聚地、产业合作新高地。
方案指出,大力推进东湖科学城建设,加快创建光电子信息领域国家实验室,推进精密重力测量设施验收并投入使用,加快建设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优化提升、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作物表型组学研究、高端生物医学成像等设施,支持磁约束氘氘聚变中子源、农业微生物、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设施预研预制。支持现有国家产业、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优先支持湖北实验室及各类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等与大走廊内科研机构、科技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加快推进光谷国际医学创新中心建设。聚焦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人工智能等领域,每年发布大走廊“揭榜挂帅”重大技术需求榜单,支持企业、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联合开展底层技术、关键材料、核心部件等领域技术创新,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一批“杀手锏”创新产品。
产业方面,将编制大走廊“三大创新产业带”产业地图,明确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环节,面向全国梳理新经济企业、创新创业平台等资源导入清单。组织重大项目联合招商,推进武鄂黄黄咸五市建立重大项目共商共建机制,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及其配套项目引进落地。加快建设光电与医疗装备未来产业科技园,支持武汉大学围绕地球空天信息领域培育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探索“学科+产业”的创新模式和“孵化+投资”服务体系,培育一批未来产业领域初创企业。开展5G+、AI+、无人驾驶、数字工厂、远程医疗等应用场景创新和试验示范,组织有条件的企业联合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应用场景项目。持续加大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科惠网、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及黄石、咸宁分市场建设力度,推动科技成果在大走廊内流动、共享和应用。实施知识产权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围绕我省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及细分行业领域,打造一批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
方案要求,持续强化飞地科创质效,推进离岸科创模式创新,加快飞地园区合作共建,促进科技园区协同发展,武汉新城联动创新。加快建设武汉新城中心片区科学社区、科学论坛等十大重点项目,推进建设武汉新城跨组团联系通道,促进各片区深度嵌入东湖高新区产业链,进一步健全武汉新城跨区域资源共享、人才流动、创新协作等协同发展机制。
人才方面,我省将高水平建设华中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深入推进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实施省级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培养一批卓越工程师后备力量。支持鄂黄黄咸四市复制东湖高新区人才注册制、积分制,协同引进战略科学家、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工程技术人才等多层次人才。充分发挥楚天凤鸣科创天使基金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为大走廊建设提供科创天使投资。支持高校院所、湖北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大型企业等面向中小企业开放科研设施,对于利用科研设施形成的科学数据、科技文献(论文)、科技报告等非涉密科技资源对外开放共享。
基础设施方面,将推进东湖科学城“六纵五横”次干支路建设。完善大走廊区域内轨道交通网络,加快建设武汉新港高速、燕矶长江大桥,尽快启动武咸快速通道天子山大桥,加快武汉新城—黄石新港、武汉新城—鄂州花湖机场快速通道建设。加快打通武鄂黄黄咸五市断头路,拓宽瓶颈路。推进大走廊“双千兆”网络部署,发挥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武汉超算中心作用,大走廊各地市支持企业使用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设施。加强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共享,推进武汉优质中小学与大走廊内对口学校的结对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