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纵使千变万化、起起伏伏,无数心怀热火的人在其中,或入场,或离场,而前行,将永不停歇,这个六月,芥末堆重磅推出全新策划的非虚构写作栏目——「一介」。取芥末堆之 " 芥 ",古文也通 " 介 ",一介之士,关注时代中的个体,那些辛辣刺激的拼图构建蜕变后的人生。
人物介绍:
【资料图】
Lisa,36 岁,5 岁男孩宝妈
十余年一线互联网企业教育品牌相关经验,2022 年底坚定入局 STEAM 赛道创业
以下为人物自述:
" 深耕在线教育多年,是时候转线下了 "
21 年初,从工作了五年的网易离职,去了字节跳动又做了一年多。在互联网行业兜兜转转,我已经做了十余年市场和品牌公关,而我家家属是做算法的,我俩基本属于互联网企业里比较忙的工种,孩子只能托付给老人。
我们家小朋友今年 5 岁,明年就该上小学了,作为一名互联网人,虽然很多人听着觉得光鲜,但是每天的工作非常饱和,常常加班到深夜,身心都疲惫不堪。而且当每次回到家,孩子都已经依偎在奶奶身旁熟睡,早上一早就又送他上学,每天只有早上送娃上学的半个小时的相处时间,每次想到这里,作为一个母亲,我总是很自责,希望能多点时间陪自己的孩子。我想每个父母和我的想法都一样,尤其是在妈妈心里孩子总是第一位的,考虑到他的学习和生活,我觉得还是要抽出时间来陪伴和照顾他。
在决定自己创业前,深耕互联网十来年的我,年薪最高能达百万,但是考虑到孩子,我就想着哪怕少挣点钱,多陪陪孩子,对他的童年也是好的,到了小学阶段前三年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养对他的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海淀待时间长了,在妈妈群里经常看到家长们说," 三年级前把习惯养好,四年级开始发力 "。
说到儿童教育,很早之前就想自己做点和教育相关的事情了,差不多在 2020 年年底的时候。当时关注的是早教,主要也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在上早教托育,觉得这个方向一方面对于现代家庭 " 优生 " 的理念还是蛮契合的,另外一方面对于大城市的双职工家庭没时间带娃还是蛮刚需的。当时也做了大量的调研,早教挺看重线下实体空间的,当时也选中了一个近两千平米的场地,但 20 年疫情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也就没继续做下去了。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家庭上需要有人有更多的精力来照顾孩子,事业上也希望能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用每天为了工作而工作,也不想再做无谓的 " 内耗 "。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家庭和孩子上的时候,陪着 3 岁的儿子尝试报各种兴趣班,慢慢发现乐高机器人编程坚持的时间最长,对他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都有很好的帮助。有一次我和那个机构的负责人聊天,发现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年龄比我略大一点,她也在多家互联网大厂从事过 PM 岗位,深入交谈后发现她创业的出发点和我的想法很像。
也曾深入调研过儿童体育类的项目,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发现自己也对科学教育,包括少儿编程更感兴趣。加之 2022 年初北京市发布了新课标,特别提到信息科技在各科目安排中占比 1%-3%,而且我也看到了我儿子有很明显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方面的提升,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目前市场中做得不错的 STEAM 机构很多,但是能覆盖学龄前和整个学龄段且生命周期比较长的产品不多,比较擅长做产品内容的更是不多。创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考虑的东西很多,尤其是做儿童教育,它是一个良心产业,需要对家长负责,更需要对孩子负责。
市面上关于儿童编程的机构非常多,质量参差不齐,调研一圈发现虽然自己创立一个品牌相对比较容易,但是我没有考虑过自创品牌,因为对于课程体系和教学质量这块不是一朝一夕能完善好的,因此最终选择了加盟目前这家品牌机构,其最打动我的地方就是其完善的教学体系。
" 市场环境远比想象中复杂,但我不会放弃 "
图源:Unsplash2022 年的最后两天,我做了两件事。第一天签订品牌合作协议,第二天就在海淀上地附近定下了考察蛮久的场地。
从选址到装修,每一个细节都是我 " 抠 " 出来的。像这个选址,周围有多少小区、多少幼儿园、多少个小学,都自己亲自走过一遍。对于装修的风格,也专门找设计师设计的 " 太空 " 风格,每间教室的名字都和宇宙有关,很多灯也是星球情况,整个校区散发着浓烈的科技星空味道。本以为把硬件做好就能吸引家长和小朋友,但市场环境远比想象中复杂。
一开始我招聘了一位相对比较有经验的校长,但我发现并不是招聘到优秀的人就一定会有很好的结果,而是要找到合适的人,团队每个人是不是能契合。之前在公司带团队的时候虽然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但自己创业带团队和在公司带团队完全是两种感觉,所有压力都是自己一个人扛。
前面也有小的试错,主要在于推广,除了教学和日常服务,推广是很重要的一环,所以前期的压力更多的来源于招生。在现在这个信息互通的时代,口碑当然很重要,但是想靠口碑,肯定需要在教学质量和服务方面有长期积淀,而早期口碑还没完全建立起来的时候,是需要主动出击的。我没有选择高举高打,前期就通过销售拓客,剩下大部分工作还是需要老师端来沉淀。
如果一开始就招很多学生进来,一是成本会很高,二是在服务体系没有完全做起来的时候,招太多学生进来反而会损伤教学质量,影响口碑。也想着怎么建立一个良性循环,所以我会选择把招生进度稍微拉缓一点,有利于我去观察,然后给学校和家长互相信任的时间,给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化学反应的时间。
加盟的这家机构,核心优势就在于它的完善的课程体系和科技特长生培养体系,我也看到了非常旺盛的用户需求。比如三年级的孩子升四年级时,他们会越来越多地进行科技课堂的规划。我的校区附近住的基本上就是互联网大厂员工,他们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会寻找尽可能多的资源让孩子不要走自己 " 过独木桥 " 的老路,而且有很多孩子在新报一门课程的时候是要把时间重新排一遍的。我们有一个小学员的妈妈当年是自己所在地方的高考状元,孩子也很聪明,她就想重点培养走科技特长生的路线,还有强基计划的五大学科,目前奥数和信息学是相对最受家长和学校重视的。
我们这里有一位老师是专门做 C + + 的,他自己有很强专业能力,同时也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到了人大附中。他跟我反馈,不管是点招还是特长生,能去到名校的孩子都有一条自己的持续性学习路线。这边有很多家长都是研究型的,打印教学大纲、甚至买了一套教具回去让孩子反复练习。还有一些高学历的家长也并不是没有能力教好自己孩子,他们是 " 不能教、不敢教、也不会教 " 了,因为怕破坏亲子关系。所以要得到他们认可,我们必须有很强的软硬实力。一方面是对于孩子编程思维素养能力的培养,另一个是升学需求。
为了更好提升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所以在学生数量还没有完全起来时,会专门花时间和老师们坐在一起,互相探讨,从课程导入、教室环境、备课水平等各个环节进行打磨和沉淀。
从 22 年底到现在,谈到整个行业,其实也有一些朋友在提醒我,别看疫情过去了,但是 " 经济恢复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乐观 ",不建议我做;也有朋友说体制内的学校其实现在也在做这个方面,后面可能会变成校园的必备课程,跟学科类一样受到国家监管。但不管怎样我觉得我选择的这条赛道很好,也会一直坚持下去,有句话叫做 " 宁可错误的乐观,也不要正确的悲观 ",能让更多的孩子学习和了解机器人了解编程,让家长和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向,为未来科学技术人才发展添砖加瓦,也是件很欣慰的事情。
我相信自己当初的判断,也相信现在做的事情是对的,等学员积累到一定数量,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后,学校在周围家长心目中的口碑也梳理起来后,一方面能更好的服务好自己的学员,一方面也能有更多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让他真正拥有创造美好未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