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市值观察,作者 | 徐风,编辑 | 小市妹
电动双轮车江湖,曾是 " 老大哥 " 的绿源,先后被爱玛、新日等一个个 " 后辈 " 超越,目前已经滑落到行业第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行业内卷叠加自身的高杠杆,此前不急于上市的绿源也坐不住了,近期又一次向港交所发起了冲击。
然而,上市真的能成为绿源的那根 " 稻草 " 吗?
一直在为供应商打工
作为行业 " 老大哥 ",绿源不仅在上市上慢人一步,业绩上也不尽人意,尤其是在盈利能力上。
纵观爱玛、新日等主要电动双轮车企业,绿源的盈利能力是最差的。
2020-2022 年间,绿源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 23.78 亿、34.18 亿和 47.83 亿,对应的净利润为 0.4 亿、0.59 亿和 1.18 亿。
从营收和净利润增速角度看,绿源的增长并不慢。三年间规模分别增长了 101.14% 和 195%。
问题出在毛利率等盈利能力指标上。
在产品定价上,与新能源汽车不同的是,电动双轮车没有太多品牌溢价,消费者更看重产品的刚性需求,行业定价也多按照成本叠加的方案。因此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更能受到资本的青睐和资本市场的高估值。
对比企业毛利率,绿源在最近 3 个会计年度分别为 11.2%、9.9% 及 10.7%,尤其在 2021 年后,与爱玛和新日的差距逐步拉大。
净利润率也是如此。作为制造业的重要一支,在刨除原材料、人工等刚性成本后,净利率最能直观反映企业的盈利情况。2022 年绿源净利润率仅为 2.5%,在已上市的行业企业中排名垫底,低于爱玛的 9%,也低于同一梯队新日的 3.3%。
分析其垫底的原因,除了由于规模差距造成的差异外,还在于其较高的营销和管理费率。
2022 年,绿源的营销费用达 2.6 亿,行政开支达 1.9 亿,合计占营收比重 7.3%。反观爱玛,其营销和管理费用率之和仅为 4.9%。
且绿源一直宣称是以技术立家,自主发明专利数量业内第一,但 2022 年研发费用仅 1.5 亿,仅为同期营销费用的 57.7%。重营销轻研发的特征也较为明显。
另外,近年来绿源前五大供应商占比不断提升,由 2020 年的 17.4% 提升至 2022 年的 31.7%,可以说公司一直是在给供应商打工,也说明其抗风险能力存在隐忧。
增长靠电摩?
不仅盈利能力,绿源的动销水平也有待商榷。
从存货周转天数看,绿源在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均超过 30 天,2022 年更是达到了 36 天,远高于爱玛的 16.62 天和新日的 18.97 天。
在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例上,绿源也是偏高的。
2022 年绿源的存货价值为 4.46 亿,占流动资产比例为 21.2%,这一比例同样高于爱玛的 7.03% 和新日的 12.49%。
电动双轮车作为传统行业,对渠道的依赖度毋庸多说。当下绿源的主力仍然是线下渠道,且占比逐年提升,由 2020 年的 70.7% 提升到了 2022 年的 89.8%。
问题在于,线下低于 10% 的毛利率对绿源整体盈利形成了拖累,而毛利率较高的海外和线上渠道,由于业务规模较小远不能扛起推动营收增长的大旗。
造成绿源线下渠道占比猛增的原因,是机构渠道营收大幅缩减。业务收入由 2020 年的 5.54 亿降至 2022 年的 0.96 亿,营收占比由一度超过 20% 猛降为 2.1%。这主要是 2020 年前后共享单车订单爆发后的退潮所致。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虽然 2022 年绿源净利润突破了亿元大关,但却含有不少 " 水分 "。其中理财和政府补助的收益占比就达到了三分之一。近年来绿源的理财金额不断增加,报告期内由 0.63 亿快速飙升至 5.33 亿,随之产生的公允价值收益也不断水涨船高,由 867 万增长至近两千万。
此外,其收到的政府补助也是利润的一大项,2022 年为 0.21 亿,若再扣除公允价值收益,则当年真正由经营实现的净利润仅有 0.77 亿。
绿源的动销水平不足,但产品上依然有亮点,电动摩托车将成为其盈利的发力点。
绿源产品主要包括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型摩托车及配件等。当下毫无疑问是电动自行车在扛大梁,但驱动利润增长的,显然是电动摩托车。
2022 年,绿源的电动摩托车销量为 54.66 万辆,仅为电动自行车的三分之一,但毛利贡献却达到了 1.43 亿,超过了后者 2.73 亿毛利的一半。
在两大细分赛道未来的增速上,电动摩托车也远高于电动自行车。
据弗沙利文研究,预计 2023 — 2027 年国内电动自行车销量将由 0.52 亿辆增长至 0.6 亿辆,期间复合增速仅 3.8%,远低于同期电动摩托车 12.3% 的销量增速。
上市已 " 迫在眉睫 "
纵观主要的电动双轮车企业,绿源成立于 1997 年,早于爱玛、新日等主要企业。但这样一位曾经的 " 老大哥 ",在 20 余年的行业巨变中逐步沦落。
据弗沙利文研究,2022 年绿源的行业市占率仅为 4.2%,位居爱玛、台铃、新日等之后,排在第五位。
绿源之所以掉队,是因为在行业几次变革的关键节点上都没能跟上节奏。多年来绿源一直以技术领先自居,强调技术并没有错,但对于渠道为王的电动双轮车行业,营销的短板让其吃了规模上的亏。
在 2006-2009 年的行业营销大战中,绿源就 " 先失一程 "。2006 年新日宣布成龙为代言人,名噪一时;爱玛不惜花费 3000 万 " 血本 " 签下流量巨星周杰伦,凭借 " 代言人、渠道下沉和性价比 " 策略,在 2010 年销量便达到了 220 万辆。
相比之下,绿源就低调了很多。2004 年虽签下了奥运会冠军田亮,但并未掀起多大风浪。2010 年创始人倪捷将销量目标定在 100 万台,显然与爱玛的差距已经拉大。
2014 年前后出现的高端化智能化浪潮,绿源也慢了半拍。
彼时小牛、九号、E 客电动等新势力风头正劲,尤其在高端市场。在弗沙利文报告中,将 1500 元以下两轮电动车定义为入门级,1500 元至 3500 元为中端,3500 元以上为高端。
头部双雄也不甘落后,纷纷加码智能化,并推出各自的高端品牌,搭上了这趟高端化列车。
据安信证券研究,以京东平台为例,2022 年行业 3998 元以上价格带销售额占比已经达到 28%。
反观绿源,2022 年高端产品占比只有 12.9%。这从侧面也能看出,绿源的行业话语权并不高,高端化道路仍然遥远。此外,2019 年底绿源对疫情的应对策略也输了一局。2019-2020 年,绿源主要采取收缩策略,经销商数量由 1222 家降为 1108 家,营收也从 24.94 亿下降到 23.78 亿。
而爱玛等厂商则逆势扩张,2020 年爱玛经销商数量净增加 167 家,总数量超 2000 家;新日的总数量也达到了 1600 家,经销网点约 13000 个。
到了 2020 年下半年,随着疫情管控形势逐步明朗,经济逐步回暖,绿源也开始转为进攻姿态。在当年 10 月,宣布开启 "233 战略 " 第二阶段,要 " 全面进攻市场 "。
所谓的 "233" 战略,是绿源 2018 年提出的一项中长期规划,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是要做到行业的全面领先。但四年时间已过,很显然距离这一目标的实现还远没有时间表。
在市场拓展上,绿源选择了举债扩产的激进方式。为满足产能扩建和渠道扩张需求,绿源的借款总额从 2020 年的 1.56 亿激增至 2023 年 4 月的 9.44 亿,杠杆率也从 32% 增长到了 97%,2021 年甚至高达 119.4%。
而 2022 年绿源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 3.95 亿,实质上已是资不抵债。
从市场竞争,亦或是企业财务角度看,绿源上市都已成为必选项,甚至是迫在眉睫。
展望未来,绿源急于进行市场扩张,无非是想在行业格局尚未完全固化前分一杯羹,但当下行业前三市占率已近 60%,留下的市场空间还有多大仍需商榷。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