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妈妈”一日三餐该怎么吃?卫星上天后经历了什么?病从口入,“肝友”如何正确食疗?
日前,2022年广州科普创新奖揭晓,共选出“科普杰出人物奖”2名,“科普贡献奖”18项及“科普成果奖”13项。7月7日,南都记者采访了部分获奖人和团队。
据悉,广州科普创新奖是在广州市科技局指导下,由广州市科技进步基金会发起并出资设立的首个综合性科普奖项,奖项设立6年来,推动广州树立了多个科普知名品牌,为全面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构建大科普格局提供有力支持。
(资料图片)
妊娠糖尿病防治体系
为“糖妈妈”带来福音
我国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高达9%-18.7%,然而妊娠期糖尿病的社会关注度仅有52.4%,疾病健康教育达标率也只有30.2%,严重影响母婴安全。
俗话说“管好一张嘴,造福三代人”,患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被称为“糖妈妈”,对她们而言,科学饮食和运动指导对控制血糖相当重要。
为做好对孕妇的长期监测和答疑解惑,2012年起,广州医科大学妇产科教授李映桃主任医师在科室组建妊娠糖尿病管理团队,通过多媒体科普宣教方式帮助孕妈做好妊娠期糖尿病管理。
她在国内首创“糖妈妈俱乐部”温馨健教模式,以互联网A+的形式,利用微信具有图文音兼具、在线即时互动性、分享便捷性、以及空间私密性等特点,构建了“24小时在线、线上线下联合医患互动管理模式”,并创建“柔济糖妈妈在线”微信公众号,定时发布妊娠糖尿病管理知识,其有声电子书《柔济控糖小助手工作手册》在公众号免费上线,临床受益者超3万人。
“我们目标是发动20%的糖妈妈成为志愿者,向大众科普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知识。”10年间,李映桃团队帮助上万名“糖妈妈”圆幸福梦,团队收到锦旗、牌匾600多面,感谢留言超10万条。日前,李映桃获2022年广州科普创新奖科普杰出人物奖。
个性化肝病“膳”治方案
超200万名“肝友”受益
中医认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养好脾胃才能身体健康。病从口入,病也可以“从口医”,中医如何用膳治病?
从2005年开始,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主任、教授池晓玲团队结合不同人群的需求,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药膳食疗调养方案,目前已惠及超200万名肝病患者。肝病中医诊疗方案也被纳入国家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
日前,来自广东省中医院的池晓玲教授获得了2022年“科普贡献奖一等奖(个人)”。
在科普方面,池晓玲教授主持的“肝病中医辨证施膳体系的构建与推广应用”项目,通过开设蒲公英健康学校,举办了210期中医辨证施膳科普课程;设立了公众号“正本清源呵护肝脏”宣传药膳食疗养生理念,发表原创性科普文章超1500篇,在广东省中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刊登药膳食疗系列文章100余篇,受众超过500万人;出版中医辨证施膳相关书籍10部。项目通过省中医院与各级医院联合推广,形成了肝病中医辨证施膳体系的网络化覆盖模式,并通过中医肝病慢病管理系统收集反馈信息,持续更新中医辨证施膳方案及相关的诊疗指南、临床路径等,有利于政府进行老龄化社会下慢病特别是肝病诊疗体系的完善。
未来,该项目还计划通过各级医院联合推广,形成肝病中医辨证施膳体系的网络化覆盖模式,并持续更新方案及相关诊疗指南、临床路径等,以进一步完善老龄化社会下慢病特别是肝病诊疗体系。
引导青少年正确“追星”
卫星上天后经历了什么?去年,带着“追星唤起科学梦想”手写体的“南粤科学星”(广东第一颗科普教育小卫星)升上了太空。同时上天的还有音频版的“青少年追星誓言”,由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据悉,《追星唤起科学梦想》是中国卫星气象领域科学传播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曹静带领广州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巾帼科技志愿服务队创立的广州本土科普品牌。
日前,曹静和团队骨干成员许哲瑶、柯凌、李仕华获2022年广州科普创新奖科普贡献奖一等奖。
“我用20年科普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工程师唤醒科学梦想的道路,那就是:厚专业+勇创新 +多实践。其中,‘厚专业’是基础;‘勇创新’是保证;‘多实践’是手段。”作为科技和科普工作者,曹静希望通过“追星唤起科学梦想”项目,能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追星观”。目前她正努力探索气象卫星科普的商业化路径,希望通过市场的力量将气象科普事业做大做强。
“科普四进”平台吸引超70万受众
科普贡献奖一等奖(组织)花落广东科学中心。广东科学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萧文斌表示,为推动广州科普均衡发展,广东科学中心响应国家号召,发挥省级科学中心的龙头作用,打造“科普四进”平台,面向学校、农村、社区、企业四个场域,针对青少年、农民、工人、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开展讲座、表演、科学实验和展览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四年来,“科普四进”平台吸引了广州地区超100家科研院所、科普单位和2000多名科普工作者参与活动,累计开展活动75场,直接受众超70万人次,在全社会营造了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浓厚氛围,推动形成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良好局面。
采写:南都记者 杨丽云 通讯员粤爱科